这张过山车图片,很好的描绘了这轮牛市。无论是最初的DeFi、紧接着的公链和NFT,最终都难逃重力区的牵引。而BTC和ETH则是重力区的核心。所有的炒作,都是一场幻梦。梦醒之后,还是要回归以太坊。
个人而言,在顺着DeFi的头班车爬上了坡顶后,在下坡和下坡后的平路里便没有太多作为。战斗意志的下降以及精神上的松懈,就像一根紧绷的皮筋咔擦断裂后无法复原,这些是难逃其咎的因素,之前也讨论过数次。
有时会觉得是不是对自己过于苛责了。关于投资,我们需要有的心理建设是,它一定不会让你有百分之百的诚心如意。它更像是诸多缺憾里偶尔夹杂的一次小惊喜,正是那次小确幸,让你获得了成就。
回到最初的起点,为什么会抓住YFI。经过这两年的平静期和币圈间隔年,我反倒觉得,类似YFI的机会不会是区块链行业的常态机会。YFI的辉煌是理想主义遇上了时代机遇。
我们往往会愿意把带有如下特征的项目称之为理想主义:新生事物,开天辟地。匿名/半匿名创始人,增添一份神秘。个人单兵作战型的创始人,独挑大梁,一个打十个,满足了大家英雄主义的幻想。代币经济的分发要公平,公平,还是他妈的公平。
公平是这个行业玩家的精神敏感点。所有人都想先上车,后买票。而公平分发的方式,是最大程度让手无寸铁资源的散户,尽可能多先上车的方式。创始人最好性格鲜明,激进一点是加分项,敢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声。有牵动情绪的能力更是锦上添花,发表一些看似激动人心实则民粹糟粕的观点。市场需要的是情绪。
新生事物的混沌期,我们通常把以上叫做理想主义。可所谓的理想主义究竟是什么,也没人能说得清。它更多是一种无法言说和道明的情绪的统一表达。
实际上并非所有人对理想主义很感冒。抓住YFI的玩家,并非认知有多么的高,倒不如说是YFI所表达的情绪,恰好符合了他们的审美和价值观。那时候觉得YFI很鬼扯和可笑的人也比比皆是。那么是他们认知低人一等吗,或者是他们庸俗不堪、格局太小吗。也没有。仅仅是没有符合他们的观念而已。
赛道的爆发,从市场层面,是情绪和资金的共振。从个人层面,是共识和道德观的同频。而想要获取财富,则是以上两个维度的贴合。当你感知到了市场情绪,资金也准备充分,可是你的观念在抵触的话,你也很难抓住这次机会。
往深刻了说,你是什么类型的人,本身已经决定了你在区块链行业能赚取财富的上限。因而我们应该探讨的是个人的内心。去看清自己。
这也就是常说的,每个人只能赚自己那部分的钱,或者说是认知的变现。说多了也显得俗套了。如果仅仅聊到此,那也有点俗气。
随着市场的成熟,监管的介入,大资金的博弈,不免令我产生隐忧,在未来,机会会愈发的背离你的道德观。市场共识和道德观的优先级孰先孰后,我们应该有所妥协,有所选择。如果你想赚钱的话。
同时任何一种观念都有局限性,审美亦是一种极其私人的偏好。倘若你的理念一尘不变,说不定很快就落后时代,成为教条与束缚。
只是类似YFI那样特点的机会,在今后可能是越来越少了。因此对那类追求理想主义品质的玩家来说,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无论我们持有哪一种道德观,从概率的角度,符合我们观念的机会终归是极少数。那么剩下的机会呢。就不抓住了吗。是否要把道德观先放在一边,仅仅是去顺势而为做交易。以及如果今后的机会都不符合你的观念,那么是不是就一点不赚钱了。这现实吗。
以上我探讨的是当你获得投资的及格成绩后,你是否能突破自我的极限,打破自己的道德观,交易占据上风,无视自身道德,增色你的投资成就,让它更加闪耀。
为什么要这样。硬要说的话。无非是多赚点钱咯。大多数人手无寸铁。没资源。没关系。不会搞圈子。不会偷。不会骗。大多数人要脸。大多数人心不够狠、存善念。这样很难赚钱。比吃屎还难。
唯有借助市场、借助情绪,尽可能多赚钱。如饥似渴的赚钱。这是我近两年来的反思。在获得及格成绩后,我没有继续如饥似渴的赚钱。因为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,错估了自己是谁。
实际上我手无寸铁。又有道德洁癖。因此只能借助市场起舞。疯狂的起舞。否则根本是毫无办法可言。
老索发家标的:YFI
索老师其实适合当国内作家。